前幾年一部傳說中“還沒開播已經占據了兩年朋友圈”的電視劇《獵場》終于千呼萬喚始出來。
作為胡歌在留美“間隔年”之前的最后一部存貨,加上中國一大半最好的男演員都被導演“獵”來了,這部劇的宣傳是沖著“年度現象級作品”去的。
但是看了兩集之后網友表示,作為所謂的職場商戰“硬劇”,對獵頭行業的表現連及格分都不到。
一個獵頭朋友吐槽:“知道獵頭早晚會被影視化,但是沒料到影視化之路是拍成諜戰片兒”,又好笑又替他委屈。
因為工作屬性的關系,獵頭行業對于其他行業從業者來說的確是神秘的。
很多人會以為獵頭顧問是一個很神奇的職位,大部分照片看上去都西裝革履的,朋友圈時常曬一些高大上的聚會圈子,但實際上這一切光環的背后也挺苦逼,因為每天都要和最高級的動物人類打交道。
獵頭作為顧問形式的sales,還真要有非常高的抗壓性和過強的心理素質。
因為每個case都存在變數,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控這些變數,誰把控得好誰才能笑到最后。
但是一個獵頭好壞的區別在于對于業務的理解、對于職位的理解、對市場的行情掌握、對候選人的把控,對融資、上市等專業知識的認知程度,對趨勢的判斷……等等。
很多人都覺得這個獵頭行業很虛,昨天一起吃飯一個朋友還在勸我去一個公司做HR。說互聯網顛覆了一個又一個傳統行業,會不會顛覆獵頭行業呢,招聘平臺估計會取代獵頭吧,畢竟獵頭解決的就是信息不對稱。
我告訴他,互聯網確實正在顛覆獵頭這個行業,但是獵頭這個行業不會被取代。
獵頭的工作強度之大一點都不輸給投行律所,但相比較同行,埃摩森明顯要好很多。
不管在哪個公司,同部門總有一天到晚忙得要命的人,也有一天到晚閑得要命的人,閑人最終該何去何從,這個問題耐人尋味。
關于業績與壓力
對于一家獵頭公司來說,獵頭顧問屬于業績和銷售導向型(revenue generator),最根本的商業意義是建立在你是否可以直接為公司創造收入,而其中業績指標所帶來的壓力是所有銷售類工種的共性。
對于坊間大力鼓吹的獵頭顧問壓力極大的言論我并不認同,估計是現在人們都太習慣于自我感動了吧。這世上哪有那么多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呢?
只想說,在這一行,只要努力工作,正確對待壓力,就會得到可觀的收入。
工作壓力的體現并不是老板們催著你要有多少業績,而是具體完成一個項目的每一步工作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
比如以每周需要面試的候選人為例,見多少人和以什么質量去完成面試會直接影響你能不能為客戶找到合適人選。